政务公开

从名师风范,感受我校本科教育

发布人:韩维栋 发布时间:2011/12/13 11:11:10  浏览次数:


   当下,正直我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关键时期。郑南宁校长强调,我们要把本科教学放在大学工作的首要位置,围绕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努力提高我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他结合我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对如何提高教师整体队伍素质、加大教学投入、改进教学管理过程和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素质、加强教风和学风建设等问题,畅谈自己的认识,探讨改进的措施,发人深省,引人深思。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涉及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学风、以及教学效果、特色项目等诸多方面,我想从名师风范这一侧面,感受以下我校本科教育工作的成功之处。

1.做教师就要对得起学生和家长
   他,就是国家级教学名师、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获得者、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陶文铨院士。
1966年,刚刚研究生毕业的陶文铨站上了本科生讲台,这一站就从黑发站到了白发。39个春秋的从教生涯给他带来了首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的称号,39年孕育桃李的爱心和执著使他成为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交大导师”。
  陶文铨院士讲课很有特色,重点突出而信息量大,深得学生欢迎。在本科生的教学中,他注意引入新内容,并且常常通过采用撰写课程论文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研究生的课程则在新内容的引入比例上加大一些,尤其是对博士生的课程,每次讲课都要更新15%到20%的内容,还特意引入一些有分歧的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与思考。
  在清华大学、复旦大学、西南物理研究院、重庆大学、山东建工学院、南京理工大学、华东冶金大学等数十所大学和研究所有这样一些本科生、研究生、青年教师与科技工作者,在他们求学和做研究的过程中都受到过陶院士的指导和帮助,陶文铨热情回复他们的来信,免费赠送软件与软盘,就算未曾谋面,他也对这些青年人倾注了真诚,陶院士说:“我是一名老师,只要是好学的学生我就要尽我自己的所能来帮助他们。”
从第一天走上讲台,陶文铨院士就对学生怀着一颗深切的父母心。“想想自己的孩子,希望他能在上学的时候遇见好老师,别的孩子的父母肯定也是一样,既然当了教师,就要对得起学生和家长。”每年陶教授再忙也要给学生们做两个报告:做人、做学问。他在放假前对家远的学生主动询问回家日期,安排好各项工作,让学生没有后顾之忧;有刚入学的学生由于性格内向和大家不够融洽,陶老师带着水果去看他,循循善诱,关心倍至;只要学生在课题上遇到问题,无论资金、设备、技术陶老师都会大力支持,有的学生的课题涉及其它学科,陶老师就出面帮忙联系;和学生出差去东营,没有买到火车票,坐飞机,陶老师把靠窗的位子让给学生坐,说“第一次坐飞机,看看风景吧。”……
  点点滴滴,如春风化雨。学生们从陶先生身上学到了勤奋:“老师只要不出差、不开会、不上课,都会在办公室里。只有大年三十才早点回家。”学生们学到了严谨:“讲了几十年的课,上课前都要认真备课。特别是作报告前,至少要练四到五遍。老师说,尽量不要浪费人家的时间。”学生们学到了敬业:“老师的教案每年都重新写,不断加入新内容。安排本科生答疑时,每次都坚持自己去。”学生们学到了踏实:“老师常说:饭是要一口一口地吃,文章是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实验数据是要一个一个地取得的,什么事情都不能一蹴而就,做研究更不能急功近利。”学生们学到了谦和:“无论获得什么样的荣誉,老师从不张扬,他总是说还有很多人做的比他更好,不敢以才能和成就自居。”学生们学到了诚实:“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很严格,对论文的要求,细致到标点符号和大小写。对于弄虚作假的行为老师是决不姑息的。他强调我们要热爱学校,即使毕业后写出的以学位论文成果为基本内容的论文作者单位都要写西安交大,避免知识产权流失。”学生们学到了节俭:“老师会买打印室用过一面的纸回来用于打印非正式论文和资料,领着我们自制研究工具。”陶老师不但教给学生学识,更是用言传身教留给同学们受用一生的品德。当得知他获得国家科技大奖的时候、当得知他当选中科院院士的时候,很多学生在学校BBS上发表祝福,有学生说:“我虽然不是能动学院的学生,但是我为陶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精神感动,他是真正的大师,我们要向他学习。”

2.马知恩:三尺讲台现风采
  同马知恩教授交谈,犹如进行一场灵魂的洗涤。他的和蔼,他的博学,他的高尚,会让你时时感受到一种伟大人格的魅力和如沐春风的畅达。
  马知恩教授出生于1935年。在他出生一年多后,七七事变发生了。当日寇的铁蹄践踏到他的老家山东时,幼小的他随全家颠沛流离到了成都。在那里他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吃尽了没文化苦头的马知恩的父亲,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千方百计供他们上学。由于家里孩子比较多,每到开学的时候,父亲都要向亲戚朋友借钱。有一次不得不把过冬的棉袄当了出去。说起这些往事,年过花甲的马教授依然万分感慨。
在马知恩上高二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对他而言终生都有影响的事情。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在一次语文课上,老师让学生们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马知恩写了一篇关于春游的文章,写得可谓是文采飞扬、辞藻华丽。但是正当他洋洋得意地等着老师的表扬时,分数下来了----仅61分!?马知恩的心一下子就凉了半截,他怎么也想不通自己感觉这么好的文章为何只得到一个及格的分数?又过了一段时间,老师又布置了一篇文章,要求写出对解放前后不同感受的作文。这回马知恩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写了,文风很是朴实无华。结果,这篇作文的得分竟比前一篇高出很多----89分!这两次作文经历使马知恩的内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可以说是他人生道路的一个转折点。马教授说:“虽然当时老师什么也没说,但那却是对我无形的教育。它促使我在以后的道路中选择了求实的道路而不是去追求华而不实。”接着他又十分遗憾地说:“后来,在我取得了一些成就后,我准备去成都看望一下这位老师,向他深深地鞠上一躬。可惜晚矣----老师一年前刚刚去世。”
1952年,马知恩考入了北京大学。本来想进清华去读工科的他服从国家需要选择了北大理科。两年后,由于国家急需理科人才,因此从北大遴选了45名优秀学生提前毕业。马知恩凭借出色的成绩入选。1954年,他被分配到上海的交通大学,过了仅两年,接着就随学校西迁到西安。从此,马知恩开始了他的教学和科研之路。
说到教学,马教授兴奋了起来。他说:“我对教学非常热爱,感觉它就是一种乐趣。每当我上课看到学生们那种专注的神情,时而点头,时而微笑,我就会有一种满足感。每当我在课堂上没有把某一问题讲透彻时,我就会感到非常内疚。”马老师讲过的课几乎征服了每一个听他课的人。有一篇文章是这样评价马老师的教学:他在教学中能巧妙地将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完美地结合起来。
  常言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同学们也许不知道,为了讲好每一节课,马老师课前曾付出了多少。第一次上大课的时候,马知恩才21岁。为了让学生满意,他利用假期和另一位青年教师在空无一人的大教室里进行上课演练。一个在台上讲,一个在台下听,然后互相提意见。至今,马老师都清楚地记得那间教室是中二楼3201室。
  在承担教学任务的时候,马知恩教授一直从事微分动力系统和生物数学的研究。他先后支持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国家“十五”攻关项目,一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102篇论文,出版专著2本等等。
  在去年春末夏初非典肆虐的时候,他又组成攻关小组进行非典在我国的传播与流行趋势及控制策略的研究。经过12天的奋战,取得了第一批研究成果,不仅为决策部门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学校进一步开展突发性流行病的预测和控制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熟悉马知恩的人都说他是一个“工作狂”。在他的记忆里没有假期这个概念。今年暑假,他平均每天都工作10个钟头以上。马老师说:“暑假本打算和夫人一起出去放松一下的,可直到暑假结束也没有挤出一点时间。”他的夫人和孩子经常告诉他工作悠着点,要不退休后会受不了的。可是他总也闲不下来。这不,明天他又要出差了。
  走出马知恩教授的办公室,不禁回想起了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大道可走,只有那些在崎岖小路上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马知恩教授不就是这样一位孜孜以求、不知疲倦地向科学高峰攀登的人吗?!

3.授课是一门表演艺术
  他,就是担任着许多教学职务和拥有全国模范教师、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首届国家教学名师等诸多荣誉的获得者冯博琴教授。
  冯博琴自1965年从西安交大计算数学专业毕业任教以来,近40年一直活跃在教学第一线,活跃在讲台上,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上课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途径”。冯教授认为,课堂是老师传授知识的重要阵地,是师生沟通的桥梁,通过上课,把自己的所学所知教给学生,再根据学生的反映及时地调整讲课内容、进度、板书等,为求把课上好,让学生学到知识,这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他说:“别小看上课,实际上上课也是一门艺术,一门表演艺术。我常常在上课之前考虑这堂课怎么上才能上好,上课内容的难点和对难点的解决是一堂课的高潮,怎样才能把这个高潮讲得有艺术性,只有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把握好课堂气氛。”
在教学上,冯教授是出了名的严格,在学生眼里他甚至是个苛刻的老师。他对课堂纪律、作业、考场纪律等从来都不马虎。“我想我的严格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对于知识,学生学不会,对教师没有什么损失,而对学生的损失就大了,所以对他们严格是对他们负责,也是对他们的家长负责。我的严格是友好的严格,并非刁难,是否认真学习、是否学到了知识,在我这里成绩就说明一切。”冯教授严格要求学生,更严以律己。有一次他去外地出差不慎将腿摔伤,整整一个学期拄着拐杖,坚持上完了所有的课。他就是这样以自己的行动告诉学生什么叫做敬业。
  冯教授不仅踏踏实实地讲课,而且还是教学改革的先行者和践行者。教学改革方面他探索跨院系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建立运行自如的教学实验基地;探讨建立与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冯教授认为,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不仅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作为一名具有高深造诣的教授,冯教授谈了对业务水平、知识水平与教书育人关系的看法。他认为教师的教学分三个阶段,第一对知识的掌握只达到了“懂”这个层次,这样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是知识本身;第二对知识能够充分理解与掌握,做到融会贯通,这样达到了真正“教书”的阶段;第三不仅对学问有所了解,而且对做人也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且言传身教,这就真正做到了“教书与育人”。
教书育人几十年,他认为教学首先要“投入”,要懂得换位思考,以学生的利益为利益,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其次要扩充自己的知识范围,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再次要加强人文修养,使教书育人更有影响力;最后要把上课当成一门艺术来对待,要有感染力。冯教授希望青年教师要把教学放在首位,千方百计上讲台,要不断的拓宽知识领域,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使自己的学术达到更高的水平。

4.教学也是创造知识
   “我虽年过花甲,仍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如果有一天我不能给本科生上课了,我将坚决退休。” 和蔼爽朗、满头银发的第二届国家级教学名师、我校电气学院王兆安教授谈到上课时总是会这样说。
王兆安教授目前除负责指导多名博士生外,每年还指导几名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带领着一个拥有120多名师生的科研团队,承担着多项科研项目,同时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术领域担任诸多重要头衔的王教授,可谓是有名的资深教授和名副其实的学术忙人,然而给本科生上课总被他放在了近乎繁重的学术和社会兼职的首要位置。
给大学本科生上课,在王教授心中,这才是大学教师的天职。他认为本科阶段奠定一个学生做人和做学问的基础,如果一个大学不重视本科教育,“就像哈密瓜断了瓜秧”。
  他说,讲课不仅是“传授知识”,也必然是“创造知识”,只有潜心备课,认真讲课的人才能体会到这一点,品味到“创造知识”的乐趣。对教材的熟悉和对课堂的热爱,使王教授对讲课收放自如,并乐在其中。总是以他特有的轻松和幽默、认真和严厉,让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感受他的年轻和快乐。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领域的本科生课程《电力电子技术》在我校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王兆安近20年的讲授中则演绎出了全新的特色,深受学生欢迎。他总是将自己在科研项目中的许多创新性最新科研成果,不断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并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授课,使这门课程不仅在内容上与时俱进,而且愈发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他采用的电子教案授课也被公认为是教学手段改革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结合课堂授课体会,他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对《电力电子技术》的教材体系和内容进行全面更新,及时反映本学科技术的最新进展。2000年,由他主编的《电力电子技术》已经是第4版出版发行了,2002年即获得国家级优秀教材一等奖。目前累计发行量高达80万册,在全国被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大学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领域的教学广泛采用。
  他负责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也在2003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所建立的精品课程网站每月访问量超过4000人次,仅高校教师下载可修改电子教案就达400人次以上。使优秀教学资源实现网络共享,在全国起到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他本人也曾三次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5.学生永远的良师益友
  在学生眼中,王兆安教授是个热爱学生,热爱生活,充满情趣的“年轻人”。他的幽默和蔼让学生感到轻松和容易接近,但他的认真和严格却让很多学生对他敬畏和尊重。
学生李明现在还记得上本科时王教授指导他毕业设计。他说:“虽然王教授很忙,但是每周都能与我单独见面一两次指导我,对我所做的每个东西都要一一过目,凡是做的不对的地方,他总是不轻易放过。”
他是个喜欢给学生“制造麻烦”的老师,以此给他们创造锻炼的机会,从中加以指点,启发他们学会做人做事。他认为教师对于学生,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注重培养能力和素质教育。只有真正了解每个学生才能做到尽到教师的责任。
  记得今年年初,王教授与学生打羽毛球不幸右脚跟腱断裂,手术后在家休养。可他就是闲不住,每天都要叫几个学生去他家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语重心长。在他养伤的2个月里,他差不多把团队里的学生全见了个遍。脚刚刚痊愈后,他就拄着拐棍去中心上班了,有时甚至比学生还来得早。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王教授就是再忙,也丝毫不吝惜自己的时间与精力,经常与学生面对面地谈心,组织团队的师生开展各种活动。他对生活的热情和未泯的童心,使他在活动中激情豪迈,各种点子层出不穷。他组织策划并扮演的“XJTU”人体造型,让“XJTU”成为交大学子心中的永远,深受学生喜爱。
面对国家级教学名师的荣誉,一向开朗好动的他反而表现出一种执著的平和:作为老师,如果我还有什么荣誉,那也是因为教书得来的。相信转眼他便会忘却自己身上的光环,精神抖擞、孜孜不倦、其乐无穷,继续围着三尺讲台演绎壮丽快乐的人生。
6.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刘志刚教授,1943年9月生,浙江省上虞人。现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1978年,他回到学校任教。先是跟着老教师当辅导,后来正式走上大课讲堂。为了教好书,他认真学了国外工程热力学的三本名著,把课本上的内容都吃个通透、每一道习题都用几种解法做一遍;家里条件差,他就在地板上练板书。良好的讲课效果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认可。从那时开始,他就要求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在多年来的本科教学中,刘志刚始终把教学改革和创新放在第一位,把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贯穿于实际教学中,致力于基础雄厚、知识面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主要参加者进行的热工课程改革获原国家教委教学改革特等奖。主持的“CAI在热工教学中的应用”项目获得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组织和主讲的工程热力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能否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是衡量师德的重要标准。刘志刚教授始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他说,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学生是事业得以延续的基础,教师更应该是一个榜样,身体力行,把正气和所知所学都教给学生。
  “爱在细微中,严在当严处”。他在生活中对待学生像一位慈父,平易近人地与学生讨论问题,学生的情绪有波动、精神不好、生活困难都看在眼里,及时进行疏导和帮助。西安交大地处西部,引进和留住人才不容易,刘志刚教授在这个过程中常常设身处地地为年轻人着想,研究生上课所用的《流体热物性推算》教材都是他免费给学生的。他常说:“年轻人是学校发展的主力军,要采取各种办法留下优秀人才。这才叫不拘一格。” 但在学习和工作中,他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
  刘志刚教授对学生的“严”首先体现在他要求学生自己在摸爬滚打中获得成长。而不是替他们选择一条顺利毕业的路。在实验室建设中,他将责任交给学生,无论是跟外商谈判、还是实验室的基本装修,都由学生从头开始做起,在将近半年的时间里,学生知道了钱来的不容易,学会了把一分钱掰成两半用,而这样的全程参与,使学生对于世界一流的实验设备更加掌握,对于科研有了更深的兴趣。刘教授的学生吴江涛就是在博士期间,从头做起不断尝试,做出了优秀的成就,成为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获得者。现在,这个不到33岁的副教授,已经被聘为国际重要期刊《化学工程数据》最年轻的编委。美国、希腊和日本的著名热物性专家在参观过实验室之后,非常羡慕西安交大能够培养出这样出色的年轻人。“青出于蓝胜于蓝,学生比我强就意味着我们的学科得到了认可。这是我最高兴的一点。”刘志刚教授这样说。
  刘志刚对学生的“严”其次体现在要求学生在团队中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他的硕士生入学后就要进入科研训练,在集体中受熏陶,学习研究方法、培养团队精神和开拓能力。2004年毕业的硕士生靳晓刚入学时不习惯这样的方式,刘志刚教授就反复找他谈话,督促靳晓刚归队作研究。毕业后靳晓刚就接下了单位的一个课题,作得非常成功。现在他已经成为科室的负责人。在他给刘志刚老师的信上写道:“深深地感谢老师三年来对我的栽培,使我能够较好地适应了工作,在人生的道路上迈出了较踏实的一步。” 扎实的科研训练和团队精神的熏陶给学生带来了收获:实验室在读的学生勤勉肯干,每晚上都工作到深夜。而刘老师今年毕业的6个硕士生,都找到了满意的单位。
  刘志刚对学生的“严”还体现在要求学生遵守学术道德,严防学术造假上。他以严谨的态度影响学生,每个学生获得的数据都必须经过不同时间的三遍实验测量,否则数据就不能发表。在论文投稿上,刘教授注重防止一稿多投或者将一篇大文章拆成几个小内容。学生的每一篇论文他都会一字一句地进行修改,但绝不抢先署自己的名字。对此他的态度十分坚决:“学生自己做出来的事情是他们的成果,今天他看到老师利用权力占了自己的便宜,将来他就会去占别人的便宜,我们要把好的品质一代一代往下传,而不能把违背学术道德的作风教给学生。”
  对名利淡薄、对学生深情、对奋斗执著、对教育投入、对社会奉献,以培养国家栋梁、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为己任,这就是刘志刚老师。他以高尚的师德,指引着学生的人生路程。以无私的奉献,在科学的道路上一路前行。在他的心中,学生的成功就是他的成功,事业有人继承就是他的幸福。

7.为人师表的楷模
  他,就是我校电信学院副院长,2003年陕西省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阎洪森教授。
阎教授主要分管本科生教学和教学实验室,对于本科教育他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本科教育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础,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科阶段对于学生的一生影响很大,不仅是学生打好基础的阶段,也是他们思想、价值观、人生观基本形成的阶段,因此要特别关注本科教育。我校的本科教育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这也是我校在高校的激烈竞争中来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无论如何不能丢掉这个优势。现在有些教师只顾搞科研只想带研究生是不对的,既然是教师,就必须要教学。阎教授说:“作为一个教师,首先一点要有责任心。教学生是一种缘分,学生一辈子就听你一次课,所以要对得起学生,因为你也曾是学生。因此要在备课时动动脑筋,经常将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去思考,而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要以为上课就是完成任务。同时老师还要不断地学习、补充和更新知识。要对相关课程有所了解,形成整个课程体系,所以只教一门课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而不是简单的复述。要像一个优秀的演员,剧本是别人写的,但却可以演绎另一番风格。”
  谈及人才的培养,阎教授说:“教师必须为人师表,这不仅应在知识传授上为人师,也要在为人处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做出表率。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阎教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衣着朴素,学业上对学生要求严格,一丝不苟,学术上坚持科学、求实、严谨的作风,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以诚相待,既严谨又关爱,注重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也因此,阎教授2000年获得了“包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001年被评为我校“师德先进个人”。
  在本科教学改革方面,阎教授也颇有建树。他认为在现阶段,拓宽专业口径,改革和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教学组织和运行机制,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这就既要勇于创新,又要扎实稳妥。本着这种思想,他主持和参与了一系列教改项目,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教改论文若干篇,获得多项教学成果奖及优秀教材奖,极大地推动了我校教学改革的前进。
以上这些名师,仅仅是学校优秀教师群体的典型代表。是他们传承着交大的优良传统和先进文化,影响着交大的今后和未来。因此,作为交大的本科生,能够聆听名师的教诲,先进文化的熏陶,实乃,幸哉、运哉、乐哉。

作者:韩维栋(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    设计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高桥街道西安交通大学创新港1号巨构2层2104室   邮编:712046    次数统计: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