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热情似火,爱岗敬业——记《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编辑刘杨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11/12/13 11:06:19  浏览次数:

  刘杨,只要一提到这个名字,熟悉她的人都会感受到一种热情和真诚。尽管她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编辑,但只要与她打过交道的人——无论是同事、作者、读者还是专家都会被她的热情、细致和周全的服务所感动,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这么个性格”,而实际上是爱岗敬业、待人真诚、乐于助人的品质已经深深地融入她的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之中,已经成为了她的一种习惯。在社会交往中,她是那样善待朋友;在生活中,她是那样爱戴父母、公婆;在工作中,她也是那样满腔热情地对待作者、读者、专家和同事。
  编辑是一种普普通通的职业;编辑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刘杨,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编辑就是这样,把编辑当作自己的事业,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接待、服务着一个又一个作者,编辑、加工着一篇又一篇稿件,斟酌、润色着一行行文字、一串串符号;用自己的热情温暖着每一位作者,用自己的业务知识服务于每一位师生,用自己的实际工作维护和树立了《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的品牌和为人师表的形象。
服务:精益求精
  刘杨来《学报》编辑部以前,一直是在学校的电化教育系统做导演和编辑工作,为教师制作课件和宣传片,用她自己的话来说“都是服务工作”。当得知她要调往学报编辑部工作之后,一些老教师经常遗憾地表示:刘杨不能帮助他们拍片子、做课件啦。直到现在还有教师找到编辑部,请刘杨帮忙!因工作调整,刘杨来到《学报》编辑部工作以后,同事们看到她的表现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教师依恋她、信任她。学报,特别是自然科学学报,编辑的工作不仅仅需要具有良好的文字功底,而且需要具有比较好的学科基础。如何从众多的来稿中选择出优秀的稿件,同时又不能冤枉每一位作者;如何既要规范稿件的语言表达,又能发现和纠正稿件中的科学性错误,这是刘杨经常思考的问题。所以,在自己原有的语言功底的基础上,刘杨经常抽空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学科的学术报告会,了解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研究前沿。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自己对学术论文的审查和掌控能力,对每一篇稿件,特别是录用后准备发表的稿件的加工精益求精。图表、公式的表达方式,量和单位的规范化,语言文字的逻辑性,许多作者三番五次地校对都没有发现的问题,常常被她以一种质疑的眼光提出来,避免了无数篇论文的“带病发表”。
  她时刻要求自己:要尽自己的能力,保证经手发表的文章能够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经得住读者的质疑,这样不仅是为了保证《学报》的水平和质量,也是对每一位作者负责。一个问题如果自己吃不准,就主动找同事请教,如果遇到相关学科教师,她更是不管是在路上还是在自由市场上,就随时请教。每一篇由她处理的稿件,她都是认真地编辑加工、一校、二校、三校和看版,就是在发排以后,一旦发现了新的问题,一上班就跑到印刷厂去及时更正。

服务:满腔热情

  编辑,特别是科技期刊的编辑面对着的抽象符号是那么的枯燥和乏味,可面对的一个个作者又是个性鲜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脾气,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就要求自己既要有耐性又要有服务的热情。在人们印象中一副“老夫子”的编辑形象不是刘杨所喜欢和追求的。刘杨,她性格开朗、为人热情,只要是有作者上门或者是老师专家来访,不管是认识还是不认识、不管是第一次来还是多次来往,她都会习惯性地起身相迎、热情招呼、让座敬茶。以前,由于办公条件紧张,没有作者坐的地方,她就自然地陪作者站着,与作者讨论文章的修改问题。许多作者经常说:“现在外边有点水平和档次的期刊编辑都很牛呼,可是你们学报,我们求还来不及,可你们还对作者这么客气。”刘杨经常回答的一句话就是:“编辑那是我的一份工作,人与人是平等的。”有时,在编辑部与同事交流时她也常常对自己热情接待每一位作者和专家解析到:“接待、招呼好来编辑部的每一位作者和专家,也是为咱《学报》好,我们不能给《学报》丢脸。”
编辑工作是一份孤独的智力劳动,自己的许多工作外人很难了解和发现,看起来谁都是一篇稿件一篇稿件地编辑、加工,可是不仅稿件的编辑加工水平不同,而且发表出一篇稿件以后留给作者的感受也大不一样。有的公事公办,一副衙门作风,只要不跟作者发生矛盾也是安安稳稳地过一年。而如果你带着感情和激情来处理每一篇稿件,留给作者的不仅仅是“发表出一篇文章”的喜悦,而是留下了友情和口碑。
  只要自己能够为作者想到的,刘杨总是从作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尽量为自己的服务对象排忧解难。现在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科研工作都很忙,为了节省作者的时间,刘杨就将自己发现的问题积攒起来争取一次性解决。如果有些问题需要及时解决,就采取多种方式:能用E-mail的就不用电话,能在电话里解决的不要约作者见面,能登门拜见作者的就不让作者到办公室来。为了适应作者的时间安排,刘杨就将自己的私人手机和家庭电话号码提供给作者,让作者在方便的时候联系自己。所以,你经常能够看到刘杨在礼拜六、礼拜天或者是下班以后被作者约出来,协助作者修改稿件。当你在路上见到刘杨急忙忙地往办公室赶的时候,她会很平淡地说“对不起,有作者在等我。”
  在我们的编辑部,大家公认刘杨的“腿最勤快”。作者的稿费、专家的审稿费,她经常会主动送上门去,有时是办事时转个弯顺带便,有时是专门送去了。她常说:“就那么点钱,别让人家跑一趟,我一会就送过去了。”所以,她所分管的学科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只要是与她打过交道就经常保持着联系,有的学生毕业以后并不需要在《交大学报》。发表稿件,还是会专门来看望她,已经成为了朋友。她常常向同事介绍:“一些作者毕业以后,可以发展成为我们可靠的审稿专家。”所以,她不是简简单单地为服务作者而服务作者,而是为维护交大和交大学报的形象,为学报的发展而尽心尽力。

服务:有情有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有今天的成绩,是每一个像刘杨这样的编辑共同努力的结果。多年来,为了保证学报出版的质量,编辑部也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制度是工作的保证,但是制度的执行往往带有一定的残酷性,处理不好就会无心地伤害作者自尊心和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刘杨在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的同时能够将自己的感情投入进去,带着感情来处理每一篇稿件、对待每一位作者。《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的退稿率一般是在60%左右,无论对谁来说,被退稿都不是一件好事,一不小心就会伤害或得罪作者。人心都是肉长的,编辑退稿时特别是对那些并不是很差的稿件,常常是再三掂量,每一位作者在自己的论文写作包括前期的研究中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可是,期刊的发稿量有限只能是优中选优,退稿是在所难免的。
  刘杨在退作者的稿件之前,总是从审稿专家的否定性意见中寻找作者的可取之处。不是简单地给作者发出退稿信,而是在信中首先肯定作者的工作以及工作中的创新之处,然后再给作者指出存在的不足和应该努力的方向,坚持做到“退稿不退人”。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咱们大学学报的编辑自己应当把自己当作教师,就是不能给学生录用发表稿件,也可以给学生一些指导和帮助。”
  制度是人执行的,作为水平比较高的一份学术期刊的编辑,许多学生为了毕业经常求助于编辑,也就是想发社会上所谓的关系稿,这似乎成为一种正常。但是,在学报编辑部却有另外一种认识:决定稿件的录用是水平和质量,但所有的作者与我们都有关系,在发表时间上能够关照的我们应当尽力关照。编辑手上的权利尽管不大,但是处理得快或处理得慢也会影响到作者的毕业答辩。刘杨在这方面确实是个“软心肠”,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作者有困难,她都是尽力帮忙。为了保证稿件处理的公平性她常常是“苦自己”,通过自己的加班加点来帮助作者,如果是在需要“插队”提前发表,她会与其他作者商量,拜托其他作者的理解来帮助别人。

服务:无怨无悔

  学术期刊的出版工作在学校是属于一项服务性工作,属于学校教学科研的支撑体系。但是,编辑们可是把自己的学术出版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干。刘杨的爱人是学校的腾飞人才和部门领导。许多朋友经常劝她:“差不多就行了,好好把家照顾好,人家收入的零头都比你多。”但是刘杨从来没有那么想,她认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工作,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照顾家庭是大家的共同的责任,谁有能力和时间谁就多做些。”刘杨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她十分热爱自己的编辑出版工作,在工作中不仅投入了热情、精力和时间,而且十分注重研究和琢磨,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为了提高工作的效率,她就将自己的工作分为若干类,每一类工作都有一套自己的流程或模板。她结合实际工作开展研究,公开发表编辑出版方面的论文多篇,去年还被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会评选为“优秀编辑工作者”。
  可是,这些工作成绩的取得,以及作者、专家对其工作的肯定的背后,刘杨的付出是外人所看不到的。同事们都知道,尽管她说“家庭是大家的,大家一起来建设”,可是由于爱人的工作经常出差,有时出差回来还没有进家门就又要参加学校的会议,有时一次和一次出差之间在家停留的时间只有几个小时,家里的孩子和父母只有靠她来照顾。特别是前年,公公婆婆已经八十多岁,在老家不能自理,只好来到儿子身边。一般生活料理这不算什么,可是公公来了还不到半年患病,爱人还是经常为了学校的事频繁出差,前后有近一年的时间,这其中的苦和难我们无法体会。我们经常看到,下班了她提着饭盒来到办公室,约见作者,修改稿件,有时是提着做好的准备送到医院的饭菜先到办公室一趟,为的是处理和作者约好的文章。再苦、再忙,她从来没有耽误过出版,没有怠慢过作者,没有出现过差错。
  刘杨留校工作也已经20多年了,其工作成绩和业务能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可是,来到学报编辑部以后,正赶上学校的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定编定岗”、岗位聘任制。由于编辑部的人员结构不尽合理、年龄偏大,高级职称岗位的比例偏高,所以在编辑岗位上再干下去也不会有“提职”的希望,朋友们都为她着急。这几年来,先后有4个部门的领导动员她去担任高级主管,这样不仅可以解决行政级别的问题,职称的解决也会容易许多。可是,在刘杨看来:“贡献的大少不是用金钱和地位来衡量的。”她热爱编辑这项职业,喜欢为师生做些踏踏实实的事情。

服务:自有回报

  刘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很难用文字来全面地描述。刘杨是一位怎样的编辑,我们写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可是,在刘杨从事编辑工作的几年里,作者和教师给她的评价就能说明这些。一位作者在我们博客上的留言,可能对于我们认识刘杨有一定的帮助。
  我认识刘老师是在2006年3月吧,那是去修改一篇稿件。刘老师从头至尾给我讲述需要修改的地方,用了1个多小时。自此初步领略到编辑部老师的敬业。由于这篇论文是我写的第一篇稿件,文章结构和语言表达很是有问题,后来利用邮件或当面修改不下3次。我把这件事告诉周围的同学,他们很是惊讶,同时问我“这个老师是不是有意整你这个外校学生啊”?我回了句:“我现在的写作水平比原来强了,论文也知道该怎么布局了,他们的审稿专家会给我很多意见,即使退稿也很值得。对于投向其他很多刊物的稿件,只知道自己论文录用与否,其他什么也没有得到提高”。 后来,一有感觉不错的稿件,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投《交大学报》,刘老师肯定会是我的责任编辑(由于研究方向的原因),会给我更多启发。 2006年6月与同学合作的一篇稿件投给了《交大学报》,刘老师在周末给我们打电话,提出修改意见。2007年1月,我又写了一篇稿件,义不容辞地投给了《交大学报》,虽然目前状态是修改重审,我已经很满足了,因为看到专家给我的6条很有建设性的意见,相信在他们的帮助下可以进一步完善我的论文。第一次,刘老师不满意我的修改,电话中花了很长时间、提了许多建议。总之,每次的论文修改,刘老师都会给我很多启发,让我更进一步。
  一位叫董晶的作者在来信中是这样说的:“尊敬的刘老师:您好!我已于上周四取到12月的《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我的论文能够从一开始的连句子都难以读通顺,到最后能顺利发表在交大学报上,这与刘老师在长达7个月的论文评审、修改、校对过程中的热心指导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在此谢谢刘老师!”
  作者朱清林在来信中是这样说的:“刘老师:您好!感谢您在这段时间里给予的指导,目前在我所接触到的所有的编辑当中,您是最负责、最细心、最有耐心的一个,体现了一个作为全国一流高校编辑的风范。您的兢兢业业的精神的确值得我敬佩和学习,对您为这篇文章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我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编辑处理稿件和与作者打交道过程中,编辑部规定不能接受作者的宴请和礼物。可是,许多作者在稿件发表并毕业离校以后,从外地的工作岗位给刘杨寄来的鲜花也许能够表达作者对她的感激和敬意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    设计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高桥街道西安交通大学创新港1号巨构2层2104室   邮编:712046    次数统计:

Baidu
sogou